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指的是什么?
如下解答:
这是一句民间俗语,所谓的“俗语”就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口口相传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人不进庙”说的是一个人不要去庙里烧香。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寺庙通常建在幽静的地方,而庙里又有许多佛像,有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也有凶神恶煞惩治恶人的怒目金刚。
假如一个人进庙,幽静的环境和四周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恐惧感。
另外,寺庙里人员混杂,不排除有不法僧众的存在,假如一个人上香,僧众产生图财害命的想法就糟了,是女的可能先奸后杀。
总之一个人去上香容易成为不法僧众侵犯的对象。
当然也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一个人去寺庙上香,最后却把辩机和尚害死了。
原来她主动勾引辩机和尚,偷情时还送给了和尚哥哥一个玉枕,最后玉枕失窃牵连出公主和辩机偷情之事,李世民大怒腰斩了和尚。
所以说一个人上庙有风险,除非你是皇家女,普通人还是结伴去吧。
最后一点,假如寺庙香客很少,这时要提高警惕,不是不灵就是凶寺,一个人去上香无异于羊送虎口。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人一起行走,突然听到路旁井里有异常声音,乙上前探头观瞧,没留神脚下一滑掉进井里了。
甲赶紧去村里叫乡亲们救人,等乙的亲属来到后,发现乙已经死了。乙的家属怀疑是甲推的,甲百口莫辩,没有第三人在场,他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甲只好吃哑巴亏,赔了乙一大笔钱才算了事。
过去的井都是大眼井,水平面很高,落井后存活的几率很低。人们为了防止被冤枉,都是三人以上去井边儿,这样一来,假如一旦出事,还有一个人为自己自己洗刷不白之冤。
如果三个人结伴出游,假如有个人提出手拉手合抱一棵大树,测量一下有多粗,这时候你要提高警惕。
首先山上很少有三人合抱的大树,假如另两个人存心害你,另一个人会死死把你拉着抱着大树,第三个人从背后谋害你易如反掌,因为有人拉着你的手不能动弹。
还有种说法是“三人不抬树”,假如两个人合谋害你,这两人齐着放手就会压死你,另外就是三人没法抬,一人一头抬,第三人在哪一头呢?在哪一头都不合适,另一个人肯定有怨言。
所以说三角架最稳定,三人搭伙最容易出问题,关键是总有两人对付一人的时候,讲真三人不是最佳组合,比如第三者、三只手、三心二意等……
文/秉烛读春秋
如下解答:
这个古语还挺有意思,其实是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处世之道。它的全文是: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独自莫凭栏。
为什么说一人不入庙呢?
这里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古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杀人越货的人为了掩人耳目就到庙观之中出家当和尚,不乏有把和尚杀了自己当主持的狠人。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在警告行人一个人在晚上不要轻易进庙,其实是为了让人们提高警惕以防止进入黑店,被别人勒索钱财,严重者甚至会伤及性命。
这个就更有趣了,这主要是讲古代有两个把橘子一同区进京赶考参加会议室,其中有一个人可能就是稍微比另一个人才华强那么一点,考中的几率会高一些,除了才华之外,他还是一个家境比较优渥,所以出行带了比较充足钱财的人,另一个人的家境次一点,所以比较寒酸。
有两个人结伴而行,要走很长时间的路,所以就引起了那个不如他的人的嫉妒,久而久之,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在行到一个井台附近,两人口渴之际。
另一个人就起了歹心,故意先跑到井边向同伴招手,说井水清理,然后同伴跑到井边深图观看,本来兴冲冲的想要打水,要被那个心有嫉妒的人按到了井里,就此死去,死的很冤枉,功名未得,不仅损失了钱财,还伤了性命。
其实是古人为了提醒后人,在长距离的旅行途中要时刻提防,毕竟路漫漫,人心难测,万一起了歹意,则时刻危险,两人同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其实也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就比较简单,其实是讲,在古代有三个砍柴人,其中两个人想加害另一个人,那么两人他们故意的创造一个机会,让三个人去抬一棵大树,然后这两个人劝被害人抬前面,然后这两个人一个人抬,后面一个人抬中间三人,抬起之后中间的人悄悄向后颠,和后面的人同抬一头。
这样会造成的后果是,前面的人们看不见发生了什么情况,在走一段路之后,就被树给压垮了,因为树比较大,就会造成内脏负伤,却还不知道是被人家害的,很冤枉。
这种事情真假难辨,但还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最后一个说独自莫凭栏。
这个故事是讲有一个练武的人,武功非常高了,是同门中的佼佼者,可以飞檐走壁,但独独不会游泳,是个旱鸭子。
由于遭到了同门师兄弟的嫉妒,因为师父和师妹都喜欢这一个人,师傅可能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他,并且把女儿也嫁给他。
于是师兄师弟们就抓住他不会游泳的弱点,因为打不过他,就趁着他经常会晚上练功之后,在池塘旁边的栏杆上凭栏静思的时候下手,于是他们费尽心机先把木兰锯断然后插好,做好陷阱之后,就等他在练功之后依栏休息。
果不其然,年纪轻轻的未来可期者,就这样被同门是兄弟设置好的陷阱弄进池塘中,由于不会游泳,亲近他的人被故意支开,最终溺死……
人死如灯灭,大好前程也都成了空……
当然独自莫凭栏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一个人独自凭栏远眺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想到一些悲伤的事情,然后想不开,容易情绪抑郁,可能会造成一些人想得太多抑郁甚至自杀。
总而言之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处世经验,让这些俗语让大家能够,保持警醒,生存的更好。
如下解答:
这个是一句古语,记得当时在看郭德纲相声的时候说过这句俗语
一人不进庙说的是,指的是古时候的庙宇并不象现在都处在闹市中,一般会处在比较偏僻的山林之中,一个人进庙面对寺庙里面那些怒目圆睁的罗汉、四大天王、菩萨等会有恐惧的心理,所以会有一人不进庙这样的说法
二人不看井,指的是二个人看井,万一你起了歹心把我推下去怎么办,这个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好比两个人独处之下万一你起了歹心,把我杀了也没人知道,指的是我不去加害别人,但我得防着别人来加害我
三人不抱树,这个就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相似了,两个人可以挑着抬水,三个人了没办法更好的分工,大家都有想做偷懒的那一个人。三人不抱树
这几句俗语是有些历史的了,虽然现在较为少见,但是它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优质遗产,一种智慧民族的表现!
如下解答:
这句俗语是老辈人交给我们行为处事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避嫌”。一个人进入古庙之中,如果庙中有财物损毁遗失,怪罪在这人头上,那真是百口莫辩了。两人不看井,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小心掉井里了,另外一个人难逃干系。三人不抱树,与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道理,避免被人说不出力的嫌疑,也避免被两个人合谋算计。
所以,自古君子就有“避嫌”之说,建安才子曹子建曾经写过一首《君子行》:
就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要多想想,防患于未然,不让自己处在嫌疑之间。例如走在瓜田边,鞋子掉了,也暂且不要弯腰去提它,避免被人怀疑偷瓜。走在李子树下,帽子不小心歪了,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它,避免被人怀疑你要摘李子。后人还有诗赞曰:
但是古往今来,不让自己处在嫌疑间太难了,甚至很多人是引火烧身。
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就是太耿直了,而不懂“避嫌”。一开始因为刘光世5万兵马的归属问题和赵构斗气,隐居庐山不统兵;后来在朝堂之上公然上书请求赵构“建储”,而赵构惟一儿子早以夭折,本人在扬州溃败时受到惊吓已不能生育,这时岳飞把这种事情摆在朝堂去说,对赵构脆弱的心灵又打击了一下,而且还犯了“武将不可干预朝政”的忌讳。古往今来,参乎皇家立储之事的几乎都没好下场。所以,尽管后来议和已成、兵权已削,岳飞还是被赵构借秦桧之手杀了。
与岳飞相比,战国时的范蠡就很智慧,勾践灭吴后,范蠡遂决定激流勇退,来到了齐国,改名鸱夷子皮,然后和儿子发展农业,结果不久便积累了数千万产业。齐国人知道了他的贤能,便拜其为相。结果范蠡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又隐姓埋名去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自号“陶朱公”。结果不久又成了巨富。范蠡从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主动“避嫌”,两次搬家,两次改名,结果却是三徙三荣,这就是进退有数的大智之人。
“避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特别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避嫌”是让我们日常处事时要多想一下,避免被人怀疑和误解。有的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的一个动作,却可以避免无端的猜忌与误会。然而,凡事要有个度,“避嫌”过了,就会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对我们人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如下解答:
很多俗语实际上是古人多年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深奥的道理蕴藏于简单的话语中。
“一人不进庙”的本质含义是,尽量要避免好奇心过甚,而单人以犯险境。
一人进庙难保安全,若是发生意外,则无人救援;古人讲究“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所以这种无法保障安全的事情,必须敬而远之。
“二人不看井”的本质含义是,不但要保障自身安全,还要切记陷入无旁证的是非。
但是如果是对方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你既无法施救,更无法自辩。别人则一定认为是你推他人入井,因为按照一般逻辑,没人傻到当着别人面,自己投井。所以这里不让对方看井,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无旁证的是非。
“三人不抱树”的本质含义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即便按照“三人不抬树”理解。一人为“挑”,二人为“抬”。但是三人则无法抬树,因为人的个子高矮不同,所以这是无法合作的事情。无法合作,必有一人空闲,则必生怨。而抬木又是互相配合的事情,只要其中有一人生怨,加害你,也就是一松手的事情。
所以这个“俗语”本质要表达的就是,避免陷入险境;不要陷入无旁证的是非;不可害人,但不能不防人害自己。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如下解答:
旧时的社会跟现在可不同,村外二里就成了荒郊野外,人们外出多为步行,就是到个县城去赶个集,卖点农产品换点盐钱,也得四更出发,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而沿途中又不像现在,有许多的饭店旅馆,那时外出赶不会家中,只能寄宿于庙中,有的还是许多破庙,不过那时的乡村寺或庙还是很多的。普通百姓是这样,那讨饭的、打劫道的、盗贼等也是这样,晚上也常宿于庙中。不仅如此,过去的乡村,野兽很多,像狼、野狗甚至蛇等,也常居于被遗的破庙里。还有,过去人迷信,认为被遗弃的破庙里,鬼啦怪啦也会居于庙中。
旧时以小农经济为主,大都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不过有些日常生活用品总得购买,如食盐等,购物就得有钱,想得点钱就得出售农产品,而过去出售农产品或购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到集市。过去的人们有结伴前行的习惯,就是为了出行完全,假如走到半路上天黑了,需要荒郊野外的庙里借宿,也有个照应,无论是遇到贼或野兽或鬼怪什么,几个人也能应付。但如果是一个人,就不要单独住庙了,其中原因,上面已讲,不然会失了钱财,甚至会丢了性命。所以,人们说“一个不进庙”。
井是过去农村的标配,井多为大口井,有的是泉水井,有的是旱井。泉水井是挖了井挖出了地下水,旱井是挖了井蓄了雨水,由于雨水少时会干涸故称旱井。过去农村的井有二种用途,一种是生活用井,一种是浇地用井。有的井也建于荒郊野外,远离村庄的地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去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的生活经验。两个人一起外出做买卖或办事时,如走到半路上口渴了,想找水喝,如见到水井,切忌不要一同去看水井有水无水,防止同行者见财起歹心,将自己推进水井,抢了财物而去。所以,人们说“两人不看井”。
抬过树的人都知道,由于树前后的粗细不同,以及人的个子高矮不同,几个人抬一个大总会有人会用不上力的,甚至在上下坡时,树的重力有时会压于一个身上。如果再遇到偷懒耍滑者,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碰到黑心之人,故意推树,会将同抬树者的身体压伤。因而,人们说“三人不抬树”。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树”。这都是过去普通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对于保身安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下解答: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确实,因经历的事情比小辈多很多,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总结出很多道理,指导年轻人。因此老人说的话都是有一定的道理,长辈也很受尊敬。
如下解答:
谢邀。
这个问题有意思。这句俗语如今看起来挺不搭的,新生代的年轻人基本上很少听到了吧。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些经验之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我们试着分析下看看。而且据我所知,这几句话最后好像还有一句。
如下解答: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大家好,我是司徒,听我聊历史,关注我不迷路。
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俗语或者说是至理名言都包含着先人们的智慧与经验,那么见天的这句俗语包含的意思是什么呢?
一人不进庙
字面意思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到庙里面去。古代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治安,那时候都是比较乱的,有很多的亡命之徒,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所以这些人都经常的是在藏身于偏僻的寺庙之中,一个人进入偏僻的寺庙可能会遇到危险。根据记载,在古代有人就利用寺庙抢劫杀人,寺庙之中都是一些不法僧人,后来这个寺庙便被官府给查抄。现在引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该保持一颗警惕之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二个人的时候不要去看井。曾经有两位上京赶考的书生,这两个书生一路上赶路时又累又渴,于是他们便来到一口井的旁边,这时候两个人准备去捞水喝,另一个人便起贼心便将这个人推入井中。另一个人就拿着钱财逃了,这件事也是没有结果。没有人证物证根本不会知道知道凶手是谁,而且掉入井中也是必死无疑。所以后来便有了二人不看井之说。
那三人不抱树是为什么呢?三个人要是一起抱树,肯定是有一个人在中间的,那么中间的这个人所承受的重量应该是最轻的,但是中间的这个人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那另一方受承受的重量就会最多,所以三个人不抱树就是为了公平和公正。现在用来提醒我们不要再工作生活中被孤立起来。
如下解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传承至今自有它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尤其是自古以来老百姓在生活当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常常用一些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等,这些能很好的保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虽然看似粗鄙不堪,但与文人学者们的“之乎者也”一样,它们也往往富含了很深刻的哲理,也许它们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但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古人长期累积下来的智慧的结晶。
就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树”。
看字面意思,就是一个人不要进庙,两个人不要站在井边往井里看,三个人不要太树。那么古人为何要这么警告后人呢?我们分开来看:
自汉朝起,佛教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第一次兴盛,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当时南北朝时期南朝修建的佛寺非常多,而北方佛教也非常兴盛,像北魏时期修建的云冈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等等也都是那时候兴建的,但后来佛教经历了几次低谷,除去一开始的狂热,佛教的发展逐渐在中原地区趋于稳定,所以很多当年修建的寺庙最终都被遗弃了,而被遗弃的那些寺庙大多都修建在山林之中,久而久之就成了盗贼山匪的聚集地。因此这就告诫人们如果走远路,切记晚上不要独自寄身一些长久没有人供奉的寺庙,以免受到盗贼山匪的谋害。
二人不看井
这就要说一个古代的小故事了,我们都知道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在地方考,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考,每三年一次,所以每到会试时期,各地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学子们便要纷纷踏上远赴京城的路。赴京赶考的旅途是异常艰辛而且是非常耗费钱财的,所以各地考生一般都会结伴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有一次,有两个考生一起进京,但走到半路他们发现身上的钱财已经所剩不多了,基本只能维持一个人到达京师,见此情景两人都沉默不语,后来两人来到一口井旁打算取水,其中一个考生心生歹意,将另一个考生推入井中,自己拿了钱财继续上京。后来这件事传了开来,就有人总结了“两人不能看井”。
其实我想这句话并不只是告诉大家“两人不能看井”,我们可以延伸一下,也许这是要告诫大家,不管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与别人沟通合作时都要留一个心眼,不能完全相信他人。
三人不抱树
我认为这与“三个和尚没水喝”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在生活中也很好理解,有时候两个人分工明确干活的效率很高,而如果突然又加进了几个人,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大家互相攀比,互相瞪眼,谁也不干,工作效率明显低了很多,“三人不抱树”说的就是这个理,两人抬树一前一后,但是“三人抬树”基本中间那个人就不会使劲了。还有就是,中间这个人如果真的站在中间与其余两人使劲的话,那么三人都好干,但现实生活中中间这个人往往会偏向另外两人中的一个,这就导致了偏向的一方很轻松,而远离的那一方就会很吃力,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溃散。
其实总结来讲,古人就是在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