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最早的试点小区是什么时候开始垃圾分类的吗?志愿者与部门团队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不妨让我们走进徐汇区虹梅街道特色园区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源头”,看看街道是如何“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的。
(资料图片)
园区体量大协同发力
17.6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是华鑫商务中心大体量的数据体现。监督和宣传,则是园区内垃圾分类的两个关键词。
园区内每层楼都设置了多个垃圾桶,分为干垃圾、可回收垃圾与湿垃圾。华鑫物业对垃圾分类极为重视,配合街道、环卫的工作,成立了环保小组,不间断抽查园区内垃圾分类情况,多方协同助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是物业管理中必须要做好的一个日常工作。”华鑫商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安一天会进行六次巡逻,在保障商户安全的同时,也会注意到有哪些企业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对于不佳的情况,工作人员会及时进行沟通,向对方宣传垃圾分类的作用。对此,在园区内工作的白领感触颇深:“我们充分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此外,华鑫物业会安排保洁人员统一将垃圾回收至垃圾房。与社区不同的是,园区会在回收后进行分拣再处理,确保从园区出去的垃圾是完全符合分类要求的。
从源头监督到再一次分拣确认,园区物业从宣传着手,做好垃圾分类“把关人”。
社区试点早精准施策
拥有184户居民,65岁以上老人逾200人......位于虹梅街道辖区内的惠工新村,是典型的老年小区,也是上海市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
早在2016年,小区内居民就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自管小组。涵盖老、中、青三代的居民自发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年龄段参与垃圾分类的推广。
据了解,为了规范居民的行为,小区最开始是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志愿者会站在垃圾箱房边,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
同时,居民们的反馈也为社区治理中的精准施策起到了助推作用。记者注意到,在垃圾箱房的一旁,有一个小小的社区居民交流箱。惠工新村自管小组负责人张月红告诉记者,通过交流箱广泛收集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见后,自管小组了解到有居民早出晚归,赶不上原本规定的垃圾投放时间。为此,针对具体的情况,自管小组初步形成了居民之间相互帮助的方法,后续进行了时间调整,最终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久而久之,居民的观念在进步,垃圾分类工作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分类的习惯养成了,志愿者们也就不必再每日站在垃圾箱房门口。取而代之的,是形成流动的巡逻团队,进行简单的检查。
只是,这样的巡逻慢慢地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哪怕没有人监督,居民也会自觉地把厨余垃圾扔进湿垃圾桶,再将塑料袋扔在一旁的干垃圾桶。”首批志愿者丁阿婆如今已经80岁了。说起小区垃圾分类的故事,她仍旧滔滔不绝:“我们每周还会开展卫生活动,这几年明显发现小区居民都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当每个人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都做得很好的时候,每个人其实都是志愿者。这才是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的必要因素。”虹梅街道城建中心主任吴文伟对街道这样的发展抱有信心。今后,虹梅街道还将保持全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始终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维护好垃圾分类成果。